關於遺忘

最近,四四南村很紅,http://bearbabes.idv.tw/besiege/index.htm,這是他們的網站,辦了不少活動,感覺上還跟音樂有了結合,其實我很好奇,這些出現的種種,不管是活動,或是人潮,代表的到底是什麼?是台灣對於文化的關懷正在蒸蒸日上?或者,只是一種表象的救贖?

四四南村的位置,就在信義計畫區內,台北101的旁邊,位於信義商圈旁的四四南村,是台北市第一個眷村,現在只保留四棟對稱的建築物及廣場,做為開放的展演空間,也是台灣第一個眷村古蹟,這樣的古績,實在讓人汗顏,留了四棟,一個廣場,到底能夠代表什麼,又能夠證明什麼?在14,15號公園拆遷了之後,台北市的眷村文化早已蕩然無存,如今留個剩下四棟房子的四四南村,到底有什麼意義?是作為一種對過去文化的緬懷?還是嘲諷?留下了什麼?一棟日據時期象徵軍國主義時代產物的總統府,一棟號稱全台灣最大的廟"中正廟"矗立在台北市的市中心,在台灣到處存在這種五六零年代,反攻大陸口號響徹雲霄的時期的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現在看來格外刺眼,還有八零年代本土化時期興建的一堆類閩南式建築,在現今這種較為重視機能主義的建築時代顯得特別突兀......

上面敘述一種對於台灣建築歷程的批判,書寫到一半之後,突然有一種惆悵,一種茫然,好像在經過兩年的建築系生活洗禮之後,已經習慣性的,用較為嚴厲的語氣和態度來評論這些應該在我學習的領域上算是專業的事物吧,表面上聽起來感覺振振有詞,但何嘗不是一種很主觀的自以為是?是一連串的評圖過程中早就習慣了看到作品中的缺失,所以在看待其他相關的事務也會很習慣的先想想他差的地方在哪裡嗎?如果今天這些作品是那些被俗世所謂的大師出手,那我們是不是就會開始抱LP式的歌功頌德?或許在時代的變遷過程後,這些建築物的本身都在新的時代下顯的突兀與不協調,但是卻代表著一種過程,當他們消失,就代表一種記憶的沉淪,大塊出版社曾經出過一本書,書名就叫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在裡面,對於中正廟的描述,或許有嘲諷,但更重要的在於,他背負著一種歷史的過程,在十五六年前,學運如火如荼的展開的同時,中正廟對於當時的學生是多麼重要,其後在台灣邁向民主化,從戒嚴時期到還政於民的過程中,在每一次的大遊行,不管是2000年以前在街頭上象徵推翻舊有政權的綠色集結,或者是2000年後抗議政府的藍色抗爭,他代表著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共同有過的記憶,1998年出版的這本書,據今也過了七年,七年的台北,又有了好多的改變,美麗華摩天輪和台北101象徵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時間的巨輪持續的轉動,我們在創造新的歷史和未來的記憶......

關於四四南村,或許會是另一個松山菸廠,或許這些在一般人心目中的閒置空間,在褪下他曾經被賦予的機能之後,唯一能做的,就是成為藝文團體在城市中紮根的據點了吧,雖然我始終認為這不是一種唯一的方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