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前幾週上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看了一篇報導,是關於一批有熱忱的大學生用一年的時間,利用週末每個禮拜花固定幾個小時的時間到偏遠的山區為學齡孩童說故事,經過一年之後,他們開心的結業了,並且發表了這一年來的感觸,其實報導的重點在於,一.現在的大學生應該開始學會什麼叫回饋社會,二.即便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已經是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地區,依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社會邊緣化族群.

這探討到的問題層面很複雜,社會關懷與人的自覺,有人認為,現今的社會是冷漠的,相較於過去,農業時代的人們普遍居住在鄉村,村落裡的人彼此都認識,人親土親的狀況下,守望相助這種觀念就變的很平常,並不需要刻意去強調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現在則不然,工商業發達的社會,人口都集中在都市地區,居住的形式不在像從前,一棟棟的水泥叢林中,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少了,無形中築起了一道牆,我們總是這樣認定的......

只是我們還是會看到一些溫馨的畫面,南亞海嘯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捐錢,看到羅倫佐症的孩子我們也會捐錢,我們每年都會有不小的捐獻出現在世界展望會或聯合勸募之類的團體......,有沒有發現上述這些事件的共通點了,我們都用錢取代了所有的事務,取代了關心和身體力行的幫助,我們用錢解決了所有事,白話些的講,其實不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拿出了一點錢,來僱用另外一群人來做這些本來應該是需要發自內心的協助,好像失去了他們本來應該有的意義,因為原先這些關懷應該是無價的,但是我們已經開始用金錢去衡量所有的東西,包括這些......

所以在捐完錢之後我們獲得了什麼?持續的關注新聞和團體,要求他們公布金錢的流向,怎麼使用,就如同大公司的老闆,每天都關注著自己的員工在上班時的狀況,是不是付給他們的薪水是值得的,現在想想,覺得好笑極了.很多的現象並沒有對錯可言,我也不打算未上述的情況做出什麼樣的結論,或許對每個人來說,他的意義不同吧!

或許我們都應該學學這些大學生,學習什麼叫做身體力行和回饋社會~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