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lite

eslite

Eslite,這個名詞讓多少人眼睛為之一亮,對很多人來說,他不只是一間書店,他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布爾喬亞式的質感,一種身分的表徵.很多香港或內地的朋友常常羨慕台灣人有誠品書店,對他們而言,這象徵的是台灣閱讀文化的高水平,及出版事業和書籍相關產業的發展極致.而我們,身為台灣人,似乎也以誠品的成功感到自豪,很多人汲汲營營的在誠品累積他們的購書量,爲的就只是一張消費時可享九折優惠的誠品卡,對他們而言,拿到這張卡,或許代表的是一種身分層次的提高,不過我一向覺得這種東西太過表象,一張卡真的能夠證明什麼?

記得小時候,嘉義沒有誠品,每次到台中都要到中友店朝拜,一直到現在,中友店的設計依舊是所有誠品中我最喜歡的,挑高的環繞式空間,給予人一種時空錯置的感受,彷彿置身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圖書館,這是早期的誠品,人性化的設計,真正在台灣書店文化逐漸式微的當時,給予我們不同方向的思考方式,"原來書店可以是這樣的"!有人認為當時的誠品走的是資產階級行銷的道路,用空間的設計和書籍的引進來製造消費族群的高水準化,後來嘉義店開幕了,當時是嘉義地方的大事,只是嘉義店的設計,已經可以窺見未來誠品的發展方向,在有限的空間中,擺滿了各類書籍,但是人被忽略了,昏黃色的燈光依舊,少掉的是人性化的座椅,這間書店屬於他的特色正在流失,後來經過了幾次的小幅度改裝,我已經沒辦法找到屬於誠品的特色和定位,其實在空間設計上的安排還屬於較次要的部份,主要的部份,進貨的書籍選擇,讓我預見這間書店的敗亡,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大一的時候,到中友店,這間號稱設計及美學藝術類書籍比重極大的分店內,我甚至找不到一本Richard Meier的作品集,所見之處盡是I.M.PEI和柯比意,其實我如果要買這些書,我甚至在其他的書店,亦或者博客來,都可以用更低廉優惠的價格購得,那為什麼我要到誠品買?而我覺得誠品應該有的書籍,白派大師的作品集竟然連一本都找不到?!(後來都到惠中買專業類的書籍).

我不是會員,但是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聯名卡,我想是之前就可以料想到的,講難聽一點,我覺得誠品已經是個披著美麗外衣,外表光鮮亮麗,卻已經沒有內在的"企業",很多的活動,很多的講座,就如同他的書店本身一般,只剩下一個華麗的外殼,並不是說他沒有內涵,而是他的內涵本質已經和其他書店沒有任何差別,既然如此又爲何要繼續在誠品消費?這些書我在其他地方一樣可以買到,甚至得到的折扣比擁有誠品卡在誠品的消費要來的多很多......,我並不在乎誠品背負著什麼樣的壓力,或者被賦予什麼樣偉大的意義,我只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很多時候,我們在思考問題的當下,都要回到事情的最本質?我要買的,要閱讀的,是書本,不是誠品,就如同選舉,我們選擇了我們認為好的政權,不代表當他們得到政權之後,我們就會永遠支持他,始終在尋找或是等待更好的出現,書店亦是如此,我認為誠品若不能夠回到以人為思考觀點的創業價值的話,被淘汰的日子指日可待,會有更好的出現的,因為這個社會始終不斷的在汰換,去蕪存菁......,沒有什麼是不能夠被取代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