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發展中的城市景觀

其實所有的事物其發展的軸線,若我們以一種遠程的方式攤開來以圖表的方式做系統化的紀錄,會驚訝的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在於所有事物的發展軸線皆呈現波浪狀的方式行進,正所謂物極必反,到達巔峰之後必會出現一段緩衝的時間,用以折服沉潛積蓄下一個爆發的能量,最明顯的例子乃是在於股票市場的迭宕之中,人生的際遇,社會型態的發展亦然!

都市發展的過程之中,除了需要考慮到民族性的問題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經濟發展的狀況了,簡單來說,舉凡公共建設和都市規劃,皆需要投注相當的經費及預算,若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不夠發達蓬勃,則必然影響到此一地區的人民生活品質及政府的財政稅收,進而影響到都市發展的完整性和規劃程度,最近台灣最明顯的例子,變是在經濟發展到達所謂波段性的高峰開始進入下墜的轉型期之後,在經濟發展極為發達蓬勃時所規劃的各種建設卻在此時面臨資金出現缺口的窘狀,因此BOT這種政府與財團互利互惠的理想型態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另一種狀況就是改變工程的型態,以較低廉的施工成本達到當初做都市計畫時的預期目標,例如將高運量的捷運系統改以施工簡便工時短的輕軌捷運系統,但在完工之後的交通運輸量必然無法和當初預期的高運量捷運系統相比,簡單來說,就是在減少資金花費的同時亦將完工後的建築工程效果打了折扣.

台灣的的公共工程正面臨著這樣的狀況,在大台北地區的遠程捷運系統及高雄的紅橘兩線捷運系統完工之後,其他地區的捷運系統規劃皆改為政府大力倡導的輕軌捷運系統,其實我對於這種工程始終抱持著質疑的態度,他的花費或許低廉,但建設之後是否能夠真正改善都市中的交通狀況?我是不相信的,因此在我的觀念中,寧可在稅收不足以大量興建時選擇性的慢慢一條一條的蓋,也不願意以目前這種以量取勝的方式答到政治人物們認為得以拿來當作政績的方式和心態來面對一個很長遠性的建設!

這個社會變的越來越二元化,所有的事物都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並且互不相讓,在中國大陸崛起之後的這幾年,台灣出現了兩種聲音,第一種,是極度的自卑,在看到中國大陸的公共建設不斷突飛猛進之後,回頭看看台灣連個國家大門中正機場都長的如此破爛,只能不斷搖頭嘆息痛斥政府的無能,第二種,是極度的自我催眠,告訴自己其實台灣還是很棒,什麼樣的學術研究單位的年度報告指出台灣的經濟競爭成長率世界排名第幾諸如此類......etc,強調或許硬體設備不如人,但在文化發展的成熟和經濟優勢度上並無落後,我不願做任何的預設立場,但是就第一段所說的,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20,30年前的台灣確實可以類比為今日發展中的大陸經濟體系,而不可否認當時十大建設時期的中正機場也曾經風光了好一陣子,只是現階段的狀況,我們應該做的到底是什麼?是無止盡的羨慕別人擁有的?或者繼續像個井底之蛙矇蔽自己的雙眼催眠自己台灣還是很棒?

台北在六七零年代的都市發展奠定時,就已經被註定是要像現在這樣醜下去了,雜亂無章的都市計畫,住商混雜的市中心,沒有像香港一般340層的高樓的整齊畫一的在天空化成了一條美麗的skyline,也沒有像芝加哥一般的呈放射狀整齊的由市中心的商業區向外輻射成規率性的住宅區和工業區,現在能作的.真的也只是讓他醜的好看一點而已,可是如果我們的人民和政府,連這麼一點基本的認知都沒有的話,一味的羨慕別人或者自我催眠又有何意義呢?與其奢望大刀闊斧需要大筆經費的改變,還不如在現有的基礎上讓生活方式和機能狀態變的更好,這或許才是走出屬於自己道路的一種方式,That's what I think!~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