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吳瑪悧--藝術與公共領域

這個學期,我修了一門演講的課,由系上三位老師,分別找來在建築相關領域或鄰近的區塊中不同的七個講者來演講,這次的講者是吳瑪悧老師,他與我們分享他近幾年來在藝術的道路上選擇前進的方向和他所做的思考,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老師在留學歐洲時的所學,是前衛風格的藝術創作,回到台灣之後,所具備藝術創作者擁有的批判性與對現實社會狀態的質疑,在戒嚴時代,理所當然的存在與被批判的對象,很快在解嚴後的開放腳步下失去了,這時候便面臨了一個抉擇,是應該從這種批判性的質疑角色轉變為一種價值的創造?或是還有其他的方式和可能?......,這個過程裡她從佈展過程中與生活週遭環境中的不同人的對話來尋找到自己創作的新因子,只是自省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問題的所在,他是一個取用者,但並沒有回饋?!於是他利用接下來主導幾個在嘉義的社區營造藝術家駐村計畫來實驗他所認為的互為主體的社群藝術,藉由藝術家下鄉和村民間的互動重新塑造屬於各個地方所具備的存在價值,所謂的互為主體的社群藝術,旨在於打破一般傳統觀念上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偏向濃厚的個人色彩,往往造成藝術與普羅大眾間存在著無形的鴻溝,藉由互為主體的方式,讓在地居民所能夠參與到藝術的層次拉高到與藝術家等同的地位,於是互為主體的藝術行動讓藝術成為縫合人們生活縫隙的介質,創造社會的雕塑,這個過程中得到收穫的,我想不僅僅是在地人重新尋找到生活重心和自我肯定的因子,也讓身為創作人角色的工作者尋找到不一樣的可能!

聽完這場演講之後,有很深刻的體認,其實過去曾經上過社區營造的課程,也實際訪談過在社區營造再生方面經營的有聲有色的社區團體,只是吳老師她點出了問題的所在,再硬體設備完善了之後還欠缺了一個東西,是沒有辦法被彌補和縫合的部份,當每個鄉村都致力於改善屬於它們存在居住的環境,張開雙臂努力迎接遊客,以旅遊業和有特色的農業產品致力成為重振鄉村經濟的同時,其他人也在做相同的事,究竟怎麼樣才能夠做到突顯出自己的價值所在?透過藝術這樣的做法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凝聚一個群落,並且有一個好的成果,但是長時間來看,要怎麼填補和改變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相同的成果,甚至怎麼再這些政府補助經費抽離之後能夠獨立的完成一個屬於自我更生的循環系統?或許又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了!

留言

rivermiss寫道…
謝謝Sheng Wen的回饋
意外讀到此文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