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舊城探訪

很多年前在做畢業設計的時候,大博常常對我們這組提到黃聲遠早年在宜蘭做的一系列作品,一個建築人的常民場域設計實踐,當年台中離宜蘭也太遠,常常和平島看完基地,半條命就沒了,壓根兒也沒想過要去親身體驗,所有的case study 都是書本的認識再解讀。兩年前的某日,有個機緣和boss 一起去了一趟鄂王,雖然只是尋常的室內訪視行程,不過社區的樣態,旁邊的楊士芳,我是記住了,那個很多年前,在大博口中講的口沫橫飛的案子。

今天一早結束完山上的課程,被塞在違停交管的金九公路上,我就在想,不如先不要回台北了,去宜蘭看看田中央吧!然後就想到了這裡。十月初的午後,太平洋高壓籠罩的東岸依舊炙熱,揮汗如雨的回到這個當年匆匆一瞥的林園,開始順著路徑一路蜿蜒,綿延起伏的預鑄混凝土道路,腐朽的枕木刺竹,穿插的座椅、鞦韆與溜滑梯,伴隨著飄落的楓香,一種充滿獨特美感的意境,就這樣精心的佈局在每個視角。

離開林園,沿著路徑進入社區,一種無侵入式的、像縫補一樣的三維空間,就這樣毫無違和的穿梭於新舊交雜的社區內,你可以看到四面圍塑的小廣場,也可以看到錯落的植栽、桌椅,鋪設的紅磚,以一種地域性的展現置於其中。然後以同樣的風格,彷彿轉九十度般地垂直拔立於社福大樓上。沿階梯拾級而上,路徑順勢由地平線轉而進入至高的領域,巧妙放大的樓梯,成了社區現成的小型表演場,天橋般的動線,讓觀者有了截然不同的都市體驗,然後由社區,一路延伸至後端的宜蘭河岸。

路線的終端,沿著混凝土橋面,進入津梅棧道,第一次,我們可以用一種真正尊重行人的設計方式,以一種毫無負擔的動線行走於水面上,我們可以透過穿透的孔隙看見河濱嬉戲的孩童,可以呼吸沒有汽車廢氣的空氣,可以看到天空,也可以看到河水悠悠的景色。

其實這樣的一個路徑,我很難用言語具體地訴說,即便用盡了文字,也很難還原當下的感受,原來,即便住在都市,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很親密的人性尺度,很真實的呼吸土地的氣味,然後透過這些精準配置、設計的角落,培養對生活、對美、對自然、對人的體驗。

很多建築人在畢業後,都嚮往進入田中央,彷彿那是在這個市檜社會中僅存的樂土,經過幾年的揮灑後,心滿意足的離開,然後降落人間,就像是做完一場夢。

希望未來,有更多願意一起做夢的人,然後一起,重構記憶的路徑,生命的起點。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