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遊雜記

壯遊(Grand Tour)一詞的概念源於文藝復興後的歐洲,當時受教育的年輕學子動身前往東方,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明遺址探訪,尋求文化、藝術的根源,親身透過眼睛所見、將五官沉浸在這些文明洗禮後的環境,感知、吸納、學習,建構一個深埋體內、孕育幻化未來創作的厚實養分。

一個半月前,睽違了三年終於又踏出國境去了中南歐,展開一趟期待已久的長途旅行。甫自2020年初COVID19疫情開始引爆全球伊始,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便一定程度地被改變了,很多被打亂的計畫、被迫重構的制度與人際關係,這些變動的因素同時還滲入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曾經穩定而欣欣向榮的全球化體系霎時崩解,有時常驚嘆,那些曾經平和安詳的世界轉瞬間已離我們好遙遠。說起來,這趟久違的歐洲之行原先在2020年就該成行,當時原本設定暑期要前往威尼斯看該年度的建築雙年展,順道到南法兜兜轉轉一圈,後來就如多數人一樣,所有非必要性的國境旅行都被迫中止,一晃眼就是三年。

去年年中某日和友人L聊天,突然聊到如果疫後要出國要去哪?然後很快地11月、以巴黎和巴塞隆納作為雙核心的壯遊計畫便浮現出來,隨著日程接近,旅行的目的地、排入的景點也日漸清晰,規劃的過程自然充滿想像的樂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實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為不同的景點和目的排序,無形中也像在審視自己這些年來對生活、美感、興趣乃至於社會的價值排序。總的來說,這趟旅行延續前幾年出國以自身專業的建築領域及在地文化洗禮為目標,搭配不同地域的美食和消費文化體驗,最終,這個後疫情時代的第一趟旅行,由巴黎出發,中途搭機飛往巴塞隆納和佛羅倫斯,最後再乘坐火車於威尼斯劃上句點。

半個多月下來,對這幾個中、南歐地區的觀光型都會有了一些粗淺的觀察,僅記錄於下。

首先,都市規劃本身都承襲數百年來的傳統,無論是巴黎自拿破崙三世以降奠定的放射狀城市規劃、巴塞隆納自19世紀末開始由八角形街廓組織的棋盤式都會,抑或是佛羅倫斯如中世紀城市般的有機狀道路,這些城市發展歷程中形塑的紋理,都很好地被保留至今,對應這樣的城市,大眾運輸承擔了絕大多數的遠距通行需求,私家車的數量不多,且多數尺寸都很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公共自行車與電動滑板車,特別是後者幾乎已成為城市中的主要代步工具。路上的外送員騎著電動滑板車穿梭於路口為市民提供服務,呈現出一幅特殊的景象。顯然從政府到人民,對於移動的思維和亞洲社會有很大的不同,自行車、電動滑板車和小型轎車都能有效地遏制石化工業對環境的破壞,且也更適合過去設計為馬車通行的道路,無須拓寬道路以求塞入更多車輛。同樣地,大眾運輸系統(地鐵、電車、公共船)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早已形成嚴密的路網,雖然車廂普遍老舊、車站環境不若東亞城市乾淨整潔,但人民很習慣以大眾運輸代步,自然就免去了嚴重的交通問題。

朝氣蓬勃的商業街區,幾乎是這幾個城市中常見的街邊景致,無論是巴黎三五步就出現的咖啡館、各種生活物品販售的店家,抑或是巴塞隆納多元而充滿變化的商鋪、手作工坊,都展現出城市鮮活的生命力,塞納河畔還有沿河的書報攤成排開啟營業。我在想,這些店家好像都沒有經歷過數位浪潮下的電商大舉入侵、街邊商鋪經營成本過高加上線上平台的強力競爭導致城市街坊走向衰亡的過程,不知是這些地區的消費群眾仍未進入雲端消費的階段,或是人們仍習慣於實體消費,喜歡實物捧在手上的感覺,或是因為房地產的成本相對低廉,租金占比不高降低了經營成本,也可能單純是物流業發展相對落後,人們更習慣自己跑一趟店家。總之,城市街區繁華喧鬧這回事,有違我對這個時代消費行為的既定認知,覺得是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博物館為本次旅行的另一項重點,這次總計走訪了巴黎的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龐畢度美術館、阿拉伯文化中心、皮諾私人美術館、柯比意工作室、路易威登基金會;巴塞隆納的聖家堂、米拉之家、蒙特惠奇山城堡、巴塞隆納德國館;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館、梅蒂奇里卡迪宮;維洛納的古堡美術館;威尼斯的奧利維提展示中心。這些林林總總的館舍有大有小,側重的展示重點各有不同,且除了一座免費參觀的館舍之外普遍收費不低,但多數卻又能讓我在參觀後有物有所值的感受。在巴黎的博物館,通過博物館通行證可在預期的時間內一票看玩想參觀的多數館舍,算是很經濟實惠的選項;巴塞隆納則沒有通行證設計,各館舍須獨立購票,幾個高第景點的票價高昂所費不貲,不過觀覽體驗絕佳,有的設有專屬app,入場後只要跟著手機上的語音導覽就能身歷其境,也有以高第第一人稱解說的設定,引領觀眾精準地進入狀況,擷取重點!亦有透過AR、VR的模擬,讓沉浸式演繹將觀眾帶入設計的思維中,可以說他們都在觀覽體驗上下足了功夫。正好返台後隔周,我便和朋友相約走訪了台博土銀分館,雖是故地重遊,但正好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照,我們台博只要30塊門票,物超所值的設計背後靠著大量地政府稅金和文化預算支持館舍開支,倘若能讓門票作為館舍的主要收入來源,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體系,是否有機會激發館舍設計出更符合閱聽者需求的環境、展示體驗,過去的預算能運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呢?

多數人去歐洲旅行,總不免要到精品店大肆血採購,實地在當地走踏,觀察在地人的穿著打扮,多半是整潔乾淨,整體感覺不特別時尚但有自己的自信和態度,且名牌精品穿搭確實少見!此外路邊總是飄來陣陣香味,噴香水顯然是歐洲人外出禮儀重要的一環,在巴黎路上一直聞到烏木味,總覺得這股香味很是熟悉,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曠野之心!看來大夥兒對香味的審美頗一致,渣男香至上!另一個令我感到衝擊的,是歐陸NIKE店面裡的陳設,所有的人形模特兒裡必然有一位大尺碼女孩,我想,如果連這類跨國運動品牌都已經在他們的服裝展示中做出揭示,整體社會氛圍強調喜愛自己的身體、展現自信美顯然已躍居社會主流,跳脫病態追求苗條的傳統桎梏,進入另一種多元審美的篇章。

作為購物行程最主要的目的地,百貨公司乘載了對慾望與擁有的嚮往,這趟走訪了幾家百貨,從巴黎的拉法葉、莎瑪麗丹、巴詩威,到巴塞隆納的英格列斯、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這些歐陸百貨無論在尺度、內容陳設、櫃位設定上都與我們常見的東亞百貨或美式商場大異其趣。首先飲食區的範圍通常很小,除非是大如拉法葉這樣的百貨才有相對大範圍的美食區,這應該也反映了當地人吃飯在街上吃,購物才進百貨裡的習慣;其次,通常會有一個完整獨立的鞋類樓層,不同廠牌的鞋會同時出現。也會有一個完整樓層的家居布置和雜貨用品,較小型的百貨則著重質感的營造而非大量精品櫃位,透過選品販售的形式整合不同廠家的商品,如同選物店般的設定建構高品質的消費體驗。

除了新奇、看似優點的部分之外,其實尚有許多不適應的部分,譬如高昂的物價、動輒幾十歐的餐費、遍地難尋的廁所常常成為行程中的困擾,好不容易找到了要刷卡付費還得忍受不甚整潔的如廁環境。此外,因大量難民與開放國境政策衍生的治安問題,旅行、搭乘地鐵得時時提防小偷,都讓旅途蒙上一層緊張的陰影,不免讓人懷念起沒什麼小偷的台灣。

過去,我們總認為出國自助旅行是件困難的事,人生地不熟之外,語言的隔閡、陌生的文化都成為過程中溝通的阻礙。但隨著科技進步,旅行中面臨的困難正一點一滴的消失,現在,我們可以靠著GOOGLE MAP按圖索驥,快速找到抵達目的地的各種方法;面對如天書般的異國語言菜單,可以開啟手機智慧鏡頭即時翻譯,抑或事前針對地圖上的店家資訊提前挑選好餐點;面對人潮洶湧的熱門景點,只需線上購票、提早預約時段,就可以省去曠日廢時的排隊時間。旅行,依然可以一種壯遊的精神和內涵,但用更便捷、人性的方式達成!透過旅行讓人生充飽電、增廣了見聞、刺激對生活的想像、激發對生命不同看法,下一站要去哪!我已充滿期待,我想這應該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