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與回應

上周五藝管所甄選新的專任老師,我被臨時拉去當試教旁聽的學生,其中一個老師在他的教學中表示他會在他的課堂中放入討論與回應的時間,所以在試教中也放入了這個橋段,站在扮演好這個角色的立場上我問了個問題,旁邊的藝管所學生沒有表示,我在想,如果今天我沒提問的話,這個試教會變成怎樣?其實打從這個老師說她認為討論與回應很重要的當下,我就很想問他,那請問你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達到這樣的目的?

這個問題不只存在這個試教者身上,而是普遍的存在當今的教育環境裡,討論與回應很重要,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鼓勵這種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間對課程議題的探討,可是現今的學生普遍被動,要透過怎麼樣的方式促進這樣的良性討論可以被誘發,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使這種現象進而成為一種常態?我認為這是老師的職責(應該說,如果你認同這樣的討論與回應很重要,並且也在自己的教學中放入了這個部分的話)!最近看到一位大學時代的老師要離開母校,學生們在臉書上發起連署希望學校留住這位老師,他只是一位通識中心的老師,開的課卻是號稱讀敝校必修,過去的通識課程總被學生認定為營養學分,反映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隨隨便便,他上的通識課迥異於過去我們對通識課程的看法,活潑生動,老師用心準備,教學過程學生總能踴躍的與老師互動,在他的課堂上我看見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熱忱,學生感受到了這股熱忱也被鼓勵的開始有正面的反應,所以當他要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用臉書上的聯署作為他們最具體的反應。

可惜這不是一個常態,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思考,究竟要用什麼方式鼓勵學生們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如何落實討論與回應的雙向交流,他們總認為自己的職責只在於把課堂講授的部分負責好就可以,而講授的部分結束之後?還有時間那就來討論吧!討論反正也不期待學生們講的出什麼鬼,就把問題歸咎到學生總是被動,應該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搬出一套歐美的學生如何如何云云...,不過講也是白講,學生並不會因為你們講這些就想和你們討論和你們回應好嗎?!如果今天出現了一兩個比較特別的學生,他們總是認真的上課課後努力的給予回應,那就是沒完沒了的開始!其他學生們仗著同濟間有人會在這個時間與老師互動討論所以更加沉默,老師也仗著這一兩個同學是少數僅有可以互動的人所以每每對他們投以關愛的眼神,但我要說,這樣到底促進了什麼學習啊!!今天討論和回應的可貴之處,並不是制式化的讓這件事變成一種儀式,永遠固定的問題固定的班底用同樣的模式思考同樣的模式交流好嗎!!討論的本質本就是藉由眾生喧嘩的方式,經由不同人不同的思考脈絡去誘發更深層的對學問的探究,如果永遠都是固定的對象在雙向交流,那這種交流留到meeting在交流就好在這裡浪費我們的時間幹什麼!!

有時我覺得自己就像是那一兩個發聲者,周遭開始因為自己的發聲而沉默,所以這種討論與回應的學習永遠沒辦法達到預期的多向度交疊的效果,而是單一的,線性而直接的。到底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在給你們我的看法,我的態度,我的思考,你們可以坐在下面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作等著接收?如果我不說點什麼還要被報以指責的語氣詢問你怎麼沒看法呢?奇怪我幾次沒有想法不可以嗎?什麼時候我沒有看法變成我的錯了?這種非良性的討論與回應無形中帶給這些願意發表回應看法的學生造成了壓力,好像他們就是其他學生的盾牌,老師們得以自我安慰打發時間的利器,卻給了討論與回應這種學習方式作了最壞的示範!!所以回過頭來我想問,當教育工作者打著討論與回應的大旗,期望得到學生的想法並與他們互動的同時,你們到底要用什麼方式達到你們的目的,而不只是讓這件事淪為口號或者另一種形式的自慰?教育永遠不是一個人或兩個人的事,學習永遠不可能將其他人置身事外的好嗎。

留言

熱門文章